《咬文嚼字》教案一、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义及作者对它的解释。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练字”并非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在锤炼一种思想感情。3.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二)能力训练点1.快速阅读提炼中心观点的能力。2.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3.快速找出论说文中观点和材料的对应关系。(三)德育渗透点1.引导学生形成做事认真耐心,追求最佳效果的习惯。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二、重点:1.观点和材料的对应关系。2.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三、难点:1.练字为什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锤炼。2.从课文的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四、教学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五、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设备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威化饼来为大家演示“咬”“嚼”这两个动作。很好这两位同学为我们形象而略微夸张的演示了“咬”“嚼”这两个动作。那老师先问一下你们两个,“咬”是什么意思,上下牙齿用力对着(大多为了夹物体或使物体的一部分从整体分离)。那么“嚼”呢?嚼:上下牙齿磨碎食物。那么你们刚才通过“咬”“嚼”品出食物是什么味道了么?好,请回到座位,威化饼带走,我们掌声感谢而位的精彩展示。我们通过咬、嚼食物就可以品味出食物的味道。那么如果我们将“咬”和“嚼”的对象换为文字,我们可以品味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二、作者介绍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三、研习课文,品味中心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2.概括观点,突破重点1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旨,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上,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3.欣赏品味,延伸提高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