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知识的能力,就是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未知,获得知识。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猜想、预测、推理,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才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探究火花才会闪现。因此,怎样有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成为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总结出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实有收效。第一.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有探究的动机。学习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动机是激励人,推动人去行动的一种力量,从心理学的观点讲,动机可分为两个部分;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内部动机;社会责任感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外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动机.在日本中学生夺取国际IEA调查总分第一名的同时,却发现日本学生不喜欢数学的比例也是第一,这说明他们的好成绩是在社会,家长,学校的压力下获得的.中国的情况如何呢尚无全面的报道,但河南省新乡市四所中学的高中生学习数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我不喜欢数学,但为了中考,我必须学好数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比例高达62.21%,而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只有23.12%.可见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对数学的兴趣也很不够,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因为数学本身无趣,而是它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了.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克服动机因素的消极倾向.数学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二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标准》中提到的"从阿贝尔到伽罗瓦",阿贝尔22岁证明一般五次以上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罗瓦创建群论的时候只有18岁.还有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德国数学家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整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还有的是许多出生贫穷卑微的数学家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最终在的数学研究上有骄人成绩的例子,如19世纪的大几何学家施泰纳出身农家自幼务农,直到14岁还没有学过写字,18岁才正式开始读书,后来靠做私人教师谋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30岁时在数学上做出重要工作,一举成名.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数学学习也许就不再是被迫无奈的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动机。”这是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教材特别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图画的色彩和图案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些美丽、有趣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引起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带有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且有效地渗透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等品德教育,还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数学教学充满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科学家崇高的思想品德和严谨治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因此,教学中,适时地介绍一些科学家进行创新发明的成功事例将会给学生深刻的启迪,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究意识,养成勤于思考、求异求新的习惯。第二.重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探究的能力。观察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感觉过程,观察能力是智力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是人们深入、全面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是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良好观察能力,不是先天的,而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所以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必须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