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肇源县民意乡中学张伟初中作文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不过现在对初中作文仿写也有很高的讨伐声音。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作文仿写发展到现在成为了“读写结合”模式。何谓读写模式?“是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来促进‘读'。”这不是讨伐的原因,原因是有的做法歪曲了“读写结合”的本意,具体有二种表现:第一中认为文章读多了,自然会写,对写作采取放任的态度;第二种是机械的结合,读什么就写什么。如有一个老师如此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让学生听了一遍录音,接着让学生读描写春花的那段,简略分析了写作方法就让学生模仿此段写法,就某个景物写一个片段。这样的仿写、这样的“读写结合”显然是对仿写,对“读写结合”的误解。这其实只是一种机械的“读写结合”,真正的实质是把课文当作写作的样本,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属。这样学生既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美,也无法打开自己的思维,更难以有什么创新。也难怪遭人非议了。其实,作文仿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古已有之,是掌握、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古人学文章,就从学对字、对词开始。对字、对词其实就是在仿写,因为这对字,往往要求词性相同,意思相对,如:“天”对“地”,“明月”对“清风”,就结构形式而言他们是相似的,这不能说不是模仿。模仿亦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人类的发音、动作都从模仿开始,现代医学证明,一个婴儿假如让一个哑巴抚养,又不接触言语正常的普通人,这婴儿也会成为哑巴,因为这婴儿缺乏可以模仿发音的对象。模仿的规律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学书法之人必先临摹,学舞蹈之人必先学基本步法,学声乐之人必先学吐字发音,就连飞机的发明都是模仿鸟类的飞翔开始的。所以写作从模仿开始是符合人发展规律的基本教学方法。柳宗元就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参之《谷梁氏》以历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之,……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文也。”柳宗元在这里提倡的“旁推交通”,就是要学创作之人广泛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换言之就是恰如其分地进行某些模仿。既然模仿被证明是各个领域初学的入门钥匙,(我们初中学生的作文还不能称之为创作,只能是模仿阶段),我们就不应该视其为洪水猛兽,从而矫正过枉,起码对于作文刚起步的初中生来说,应该是被允许的。因此,我们要研究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仿写?如何进行有效的仿写指导,这恐怕才是最明智的态度。那么真正的仿写或“读写结合”应该是怎样的呢?陆机在《文赋》里说:ƒ“游文章之林府,嘉丽澡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于斯文。”陆机在这里要求深入经典,好好品读,有感充裕胸间,才宣泄于笔端,有感1就是有了“意”的构思,此“意”虽因“此”起却完全不同与“此”的,是自我的创新。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虽形式与题目都模仿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可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再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这些虽是模仿,但却是“意”先行。象这样的模仿中外文坛上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赘举。但要做到这样的模仿,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心灵飞扬,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这除了在课堂上利用各种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情绪外。更重要的是平时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这做法柳宗元、陆机这样的文学大家曾极力提倡,近代的一些教育家也极力倡导,叶圣陶就曾说过只要教师能善于引导学生阅读就是大功劳,其学生自能提高写作能力。那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呢?我觉得首先要教者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并经常把自个的读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