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设计刘小军【教材依据】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正比例》。【教材分析】“正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有变化的量、正比例、正比例图像、反比例等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及比例,变化的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以及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及应用,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习反比例知识及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编排上淡化了抽象的概念教学,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变化的量,因此,本节课引入了更丰富的情境,先让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与边长、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变化规律,接着探究汽车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上面两个例子的共同规律,从而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材再利用正比例的意义判定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乐乐与爸爸年龄的变化关系,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练一练,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培养判断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从而培养他们数学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出示问题:(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二)、探索学习1、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课件出示)(1)边长/cm123面积/cm²边长/cm11223周长/cm你认为边长和周长、边长和面积是相关联的量吗?(2)他们的变化趋势相同吗?(3)变化规律相同吗?(学完后,小组内交流,接着班内展示分享。同时课件出示边长和周长、边长和面积的变化趋势与变化规律)2、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将表格继续填完整。(课件出示)时间/时12345678路程/千米90180270360(1)表中有哪两种量,他们相关联吗?为什么?(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规律?(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班内展示分享。课件出示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板书:周长÷边长=4路程÷时间=903、观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路程及时间的变化规律,他们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相同点?(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前提下,课件出示相同点)4、组织学生自学课本41页粉色方框中的内容,归纳概括并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板书: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两种量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5、教师引导,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内探究交流,组间展示分享。)课件出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Y÷X=K;K一定。6、质疑:小组内思考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分享。板书:(1)两种量相关联;(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7、完成42页试一试。判别圆的面积与半径、乐乐的年龄与爸爸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课件出示8、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与同伴交流。(组间展示分享。)(三)、当堂检测:1、填空:(1)除数一定,除法中的()和()成正比例。(2)比值一定,()和()成正比例。2、判断:(1)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2)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正比例。()(3)每张飞机票单价一定,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