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公司的绩效分析——以跨国并购IBM为例内容摘要:目前,许多企业选择国际化战略,经过了跨国并购能够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优化资源配置,可以让企业积聚更多的财产,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将以联想跨国并购IBM旗下的“ThinkPad”系列为研究对象,概述剖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绩效和对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的要素。并且运用案例分析法,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种维度进行绩效的前后变化分析,主要从联想并购后的偿债力、盈利力、营运力、发展力、科研力、品牌市场等方面进行剖析,主要体现跨国并购的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的变化发展,以此来给我国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资源整合给予建议。关键词:联想并购;跨国并购;绩效分析;IBM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从中国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市场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大部分的国家,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国际化”竞争的提出,这就意味着,中国即将面对的竞争不再仅仅限制在国内,还要面对来自于国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1]。为了加强企业本身的竞争力,让中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中国企业不断的寻找更加合理的途径,跨国并购的方式便被渐渐地重视起来,中国选择跨国并购方式“走出去”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跨国并购最大的优势,就是利于企业进行资源的整合,这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由于选择跨国并购的企业越来越多,也就使并购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也让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大幅度提升[2]。所以,有了这些资金和经验的积累,在后来的世界经融危机的冲击下,即使欧美国家的资本市场呈现萎缩的情况,中国的企业却还可以持币购买,为之后的企业并购提供了环境。但是看,我国进行的跨国并购多是以相对较弱的企业去并购相对较强的企业,也就是所谓的“蛇吞象”[3],虽然这种并购方式也产生了后果,但是从以往的国内研究来看,多是这种方式在短期内的绩效效果,而忽略了这种并购方式长期能带来怎样的绩效效果。(二)研究意义本文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的意义是在于,联想跨国并购IBMPC业务的案例是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力比较大,长期绩效分析较有力度的一个案例,对联想并购前后的绩效变化的剖析,用数据来表现绩效的便或,得出结论分析并购的优势和劣势。本文主要是着重剖析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绩效[4],因为就目前来看,研究的现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二、联想公司发展概况1993:联想推出中国第一台“586”个人电脑,进入“奔腾”时代。1994:联想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胜利上市。微型计算机协会正式成立。1996:国内市场份额首居第一。联想自主品牌笔记本电脑现世。1997:联想与微软签署了知识产权协议。联想MFC激光机已经问世。1998:联想创造100万台计算机,英特尔总裁Andygrove出席了仪式,并收集了计算机作为英特尔博物馆的资源。1999:联想在亚洲市场的影响力也已经不容小觑,跻身于全国前100位电子公司之首。联想发布了一款具备点击互联网接入性能的互联网电脑。2002:联想举办第一届联想2002世界大会。联想推出了相应的运用技术战略。联想深圳1800(深COMP1800)高性能计算机问世。这是中国最快的民用计算机,拥有1000个GLopp/s(每秒浮点)。2003:为了准备进入国外市场,联想决定了使用新标志“联想”。在相关产业的信息引领和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联想开启了多家公司合作的阶段,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组。2003年下旬,联想举办了科技展,在这次会展上推出了技术创新的理念。在世界前500台超级计算机中排名第十四。2004:联想成为中国第一个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协作同伴的企业,服务于2006都灵冬奥会和2008北京奥运会[5]。三、联想公司时的动机1995年左右,Lenovo正在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经过许多年的发展和改变,国人意识到私人电脑对于生活的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每年的个人电脑市场都有将近一半的增长率,是因为电脑行业开始出现了转折点。但就在这个时候,国外的私人电脑公司巨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形成了对联想电脑的四面夹击。那时候,中国的PC市场行业处于崩溃边缘,仅仅只剩下6%左右的市场占比。如果联想失败了,中国的整个个人电脑市场行业将被彻底毁灭。之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