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落实课外阅读关于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他这里所说的略读,就是我们现在的课外阅读,整本书的阅读。)二者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因此,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内学习起着一个范本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只有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阅读技能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而是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潜心摸索,亲身实践。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而名著作为整本的书,常常有着一般文章所没有的深厚内涵和复杂结构,需要学生调动各种阅读技能和知识积累,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思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少年人的意义是无庸质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而且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还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培根)西方的教育理念向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才成功的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但知识不可能凭空得到,习惯也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运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叶圣陶)从内容上来讲,课外读物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有了兴趣,才可能日积月累,养成一有闲暇就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课外阅读时教师一般只做简单的指点,更多地是依靠学生自己摸索方法,总结规律,所以对学生个人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中学阶段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可少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从本质上来讲,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但由于前些年应试教育的误导,二者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知识技能成了第一取向,教育成了应试的工具,人的发展被严重漠视。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树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