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掌握概括传主的生平事迹,基本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类题型的答题方法。1、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要点2、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理解某个词/某句话/某段话/某几段话的含义及作用。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3、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具体题型分析传记作品常设考试题型有几种?(一)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要点。例1、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6分)——《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例2、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叶圣陶在四川》1、审清题意,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回归到原文,锁定答题区域;2、适当取舍;3、进行概括。解答“概括要点”题:当答案不是集中在某一段,而是分散在多个文段时,我们该如何概括?原则:不遗漏,不重复。方法:先罗列,再“合并同类项”。当答案集中在某一部分时,已经不存在遗漏与重复的问题了。我们该如何概括?原则: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方法: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我们要做的是将原文中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文字变成按点列出的答案,要点数可根据分值推断。)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叶圣陶在四川》)典例分析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2、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3、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4、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1、认真讲解,或热烈讨论。1、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2、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真题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牟宗三)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梁先生给人总体的印象是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学问有人格“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