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现状与思考当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和新课程理念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切入。各地高中生物教师正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虽然许多高中生物教师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面临许多具体困难。要把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真正开展起来还需要一些具体的配套改革措施。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和原因分析目前本地区高中生物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根据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的规定,在2002年试验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人教版)。该套教材加进了一些探索性实验内容、研究性课题以及实习类内容等,因此教材中可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笔者对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做了大致统计和分类,发现其中实验类研究性学习内容占60%左右,可见在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内容中实验类研究内容占主要地位,这一点也符合生物学科本身所特有的实验性特点。为了了解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笔者对一部分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高中生物教师做了访谈和调查了解。调查显示: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尝试开展了研究性教学,但遇到了许多困难。教学时间不足和实验条件不完善是目前开展研究活动的最主要困难;农村教师在开展研究教学活动方面遇到的困难比城市教师更多一些。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知识性教学量过大许多教师认为,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任务量大,课时有限,教材中的知识点密集,仅知识内容的教学就占用了绝大多数教学时间,因此难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研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笔者对教学大纲中的课时要求做了统计,发现在大纲中讲课课时与实验活动课时的分配比例基本上是5:1。但实际上,多数高中生物教师把绝大部分课时都用于讲授知识,实验及研究活动课时并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2.教师的认识和能力不足有些尝试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认为,对于少数喜爱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说,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他们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生物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于许多学习上不肯主动思考的学生来说,在研究活动中他们只做旁观者“跟着玩”,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不到真东西。在结果测验时后者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下降的倾向。因此这些教师担心开展研究性学习会导致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同时组织研究活动需要教师全方位兼顾,对教师的组织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无力兼顾。3.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没有细化这是目前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比较困难的关键原因。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和高中学生的研究能力水平要求不是很清楚,对于如何组织与开展研究性学习尚处于摸索阶段,教师能力水平有待提高。4.实验条件不完善许多教师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实验设备极差,没有显微镜等基本的实验设备,有的根本没有实验室,大纲要求必做的验证类实验无法保证。多许多中学的生物实验室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实验室或实验室根本不能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实验员,完全由教师自己来准备研究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刚刚做完一个班的实验,还没来得及清理和准备就不得不进行下一个班的实验,教师感到压力大,因此常常放弃某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或研究活动。二、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对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个条件是由教师素质水平、教学任务要求、教学课时分配、教学活动条件以及教学评价导向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教师习惯于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从事各种教学活动,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所著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指出:“改革要求为变革创造条件。只是倡导教育工作者改变他们正在从事的工作,却忽略他们前进中的障碍,那么这种倡导就毫无意义。”要进一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做出更大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方面为改革创造条件。1.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建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改革基础上尽管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