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大诗学观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刚的“肌理”说王士祯的“神韵”说《带经堂集》、《渔洋精华录》、《渔洋诗话》;《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神韵,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神韵气力”,唐张彦远《论画六法》有“须神韵而后全”,人物画,精神、气韵;胡应麟《诗薮》“神韵“”兴象风神”,陆时雍《诗镜》“生韵流动”,王夫之论诗,重势,所谓“夭矫连蜷,烟云缭绕;又云: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王士祯早年曾选“唐诗绝句五七言”名《神韵集》。《渔洋诗话》:律诗有神韵天然,不可凑泊者,如高季迪“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曹能始“春光白下无多日,夜月黄河第几弯。”“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o”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o"清远兼之。总其妙在神韵矣。司空图:含蓄、纤浓、自然、清奇;味在酸咸之外(雄浑,劲健)严羽:以禅喻诗,兴趣,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唐贤三昧集》录王维等四十二人“尤隽永超诣”之作o“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禅意,“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o"清远,逸品。首先是诗人精神的清爽,其次是作品的境界不刻划,不局促,不浓丽,言淡而意远,有味外之味,韵外之致。他说王孟之诗“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短诗贵“词简味长,不可明白说尽。刘梦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白居易极为欣赏,王士祯则批评“最为下劣”。理性判断,质实,太尽。王维《息夫人》:“看花泪满眼,不共楚王言”,“更不着判断一语,此盛唐人所以为高(”《渔洋诗话》)王士祯诗“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时见一舟行,濛濛水云外。清远兼之,水墨写意画。皆一时伫兴之言,知味外味者,当自得之。“诗之道,有根柢,有兴会。根柢源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二者不可得兼。重点在“兴会”:王士源叙孟浩然诗“每有制作,伫兴而就。王说:余平生最服膺此言。偶然欲书。借《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故事说明诗人主体意识和主观精神在审美创造中摆脱束缚的自由能动作用。雪中芭蕉;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指矣。神韵说的背景:《总目提要》:诗自太仓、历下,以雄浑博丽为主,其失也肤。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为宗,其失也诡。学者两途并穷,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滞而不灵,直而好尽。语录史论,皆可成篇。于是士祯等重申严羽之说,独主神韵以矫之。具体内涵:今人的概括:第一,强调自然的触发与自得。第二,主张妙悟。艺术方面要求含蓄不尽,有言外之意和无迹可求;重视“兴会神到”,不拘形迹;避粗俗,去做作,存本色;强调天机凑泊,妙合自然,恰到好处。神韵说,不是诗歌的普遍原则,而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对于山水诗的创作理论,有重要贡献,但也有褊狭之处。沈德潜的“格调”说格调是明代复古派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格高调逸、“格调高古。清代沈德潜的老师叶燮《原诗》重视格调,体制格式,声律音调。沈德潜,乾隆,官方意识形态,其门人王昶说:“苏州沈德潜独持格调说,崇奉盛唐而排斥宋诗,以汉魏盛唐倡于吴下。”《说诗日卒语》、《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以《诗》三百的品格为底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秦汉以来,乐府代兴;六代继之,流衍靡曼。到有唐而声律日工,托兴渐失,徒视为嘲风雪,弄花草,游历燕衍之具,而诗教远矣。学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穷其源,犹望海者指鱼背为海岸,而不自悟其见之小也。今虽不能竟越三唐之格,然必优游渐渍,仰溯《风》《雅》,诗道始尊。《国朝诗别裁•凡例》:诗之为道,不外孔子教小子、教伯鱼数言,其立言一归于温柔敦厚,无古今一也。”温柔敦厚,斯为极则。”取法乎上,正本清源。、由诗人与诗的关系看,格调包含品格的意思。“有第一等襟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