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忆——联——答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综合性很强,内容从古到今,由中到外无不涉及,如果学生审题不仔细,思想上稍有模糊,就会造成失分。因此,在指导复习时要尽量让学生做到四步:审——忆——联——答1、第一步“审”,就是审题,在给出的问题中寻找最可能的范围。如题目中的第一问,给出的问题很明确,是针对中华民族对日抗战的内容,这时学生只要初步审题便可知道答案。2、第二步“忆”,就是在回忆的基础上将材料和答案联系起来。如果脑中没有确切识记的现成答案,就要从课本中相应的章节中找出答案,即“抗战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是: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3、“联”,就是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融汇在一起,寻求问题的答案。如题目第二问“图二与图一‘胜利’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些同学很干脆地回答“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这是学生没有将问题中的“之间”二字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一问题的设置,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难度比较大,如果联系不恰当,就会痛失分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从时间上把握:中国抗战胜利是什么时间?日本的投降大约是在什么时间?二者之间有没有特别的联系?如果有,两者又是什么关系?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4、“答”,就是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这是最终决定胜利的关键一步,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方式去回答,这是需要重点强调的。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首先要有条理,必须进行分步论述;其次,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答题位置回答完整,这就是语文中所说的“中心的表达”。有的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不仅字写得看不清,还时有错字现象,而且语句不通,不会筛选书中知识点,自然不可能得高分。我的原则是,要求学生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一定要把字写工整,哪怕多写几句废话也行,只要“中心句”在其中就可以了。非选择题答题在不断的练习训练中,也需要掌握一些合理的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指导策略,给予学生一些复习方法上的引导,使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自然就顺利了。俗话说“教无定法”,以上是我对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中的些许探索,只是希望抛砖引玉,和同行共同切磋,共同进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