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十八中学语文组:于华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古时,有位秀才贴出了一张招生告示,报酬方面则写成: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开学以后,秀才只收有钱人家的学费,穷人则分文不收。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穷人来读书,秀才就这样读﹕•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当有钱人家到来,则改成﹕•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荆轲逐秦王于是余有叹焉樊哙曰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故不积跬步•例一: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规律一:找主干【名词(代词)、动词】。•名词(代词)常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形容词)做谓语。因此找出文中的名词找出文中的名词(代词)或者动词,明确了句子的主干(代词)或者动词,明确了句子的主干(谁(谁做了什么),做了什么),往往可以帮助断句。•例二: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规律二:寻虚词。•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虚词有:夫、盖、惟、斯、夫、盖、惟、斯、且夫、若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且夫、若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故、向使、纵使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三: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规律三:看言词。•在文言文中,借助“曰”“云”“言”“谓”“道”等表示对话的词语来断句。例四: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规律四:辨句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及固定格式对文言断句有很大的帮助。•“……“……者,者,…………也也””是典型判断句式;•““为为…………所所……”“……”“见见…………于于……”……”等被动句式;•固定格式:如如……何,奈何,奈……何,得无何,得无……乎,无乎,无乃乃……乎,何(奚)以乎,何(奚)以……为,何为,何……为,不亦为,不亦……乎,乎,孰与孰与……(与(与……孰)孰)等等等等例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规律五:明修辞。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整齐对称,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可以借此断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做了主语。。例如: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理解文意,找出主干•参照虚词,关注言词•研究句式,考虑修辞•先易后难,顾及前后•检验全文,合理通顺2014重庆卷: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2013·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2014广东卷•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