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是语言和文章?还是语言和文学?其实,早在1954年,此问题已不成问题。当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的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中,就十分清楚地指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都是把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教,这样教学的效果,不论从语言方面看,还是从文学方面看,都遭到了很大的失败。……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语文混合教学的结果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败俱伤,都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从这一文件把‘语文’界定为‘语言文学’确是不言而喻、不容置疑的。在201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强调语文是语言教育的同时,更明确为文学教育定位:总目标是:能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三个学段中,具体目标分别是: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口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颂读优秀古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等感受。然而,由于语文学科一直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中,落在科学主义、工具主义的现实评价之手,文学教育目标一直只是目标,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和落实。以致造成广大语文老师根本不知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差别。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根本不知,语文教育中还有一个文学教育这回事。笔者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了解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区别及其联系,以利于开展语文教育。一、尊重教育目标的求实性和求美性语言教育追求的是社会所需、应试的实用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字法、词法、句法、章法,掌握语文基本知识,训练读写听说基本技能。这就意味着学生所学的内容是为其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而准备的,其所接触的内容应该以满足日常需要为标准,其主要目标是教给学生学习现实、求实的语文知识。语言教学中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说到底传递的是公共话语,带有明显政治化倾向的价值观,与社会、阶级保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文学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抵达结论而在于发现过程,不在于直奔终点而在于经由生活,强调被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学作品的回应。关注的是学生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情感的涵泳、生命的感悟、想像的放纵、精神的滋养,并以培植和促进学生的阅读情趣和精神成长作为主要任务。美国作家培利.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详尽地列出了儿童阅读的20种乐趣,诸如和他们交流的乐趣,从故事中游戏的乐趣,在故事中想像的乐趣等,由此认为,激发学生乐于阅读是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文学教育中当然也有语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甚至文学知识教育,文学史教育等价值,但并不是小学文学教育的本体价值。以语言教学为例。尽管大家一致认为:没有没有文学的语言,没有没有语言的文学,但两者因教育的目标不同,导致对同样的语言材料,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语言教育追求的实用的、科学的语言,重点在于训练;而文学教育追求的是感性的、审美的语言,重点在于感悟。有一次,听一位青年教师教给“种”字组词,并解释道种就是想要什么,种什么,收获什么。小朋友们说“种田”,“种棉花”,“种稻谷”,这些回答当然是对的。但有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种太阳”。老师一下子格定了。说对,显然不是自己的教学本意;但要说错,有儿歌《种太阳》为准。最后这位老师以一声“嗯”作为模糊的认可。这下,教室里乐爆了:种猫,种狗、种房子、种糖果、种汽车,甚至种外公、种奶奶……是啊,太阳都可以“种”了,还有什么不能“种”呢?老师既不说对,也不说错,紧张得满脸通红。相依为命:汉语教学与文学教学的逻辑可能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语言知识作一些初步的了解。至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