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扎实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2、通过经历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教学准备是多媒体课件。•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若干,剪刀。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数格子和剪拼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进行图形间的转化,了解各部分间的关系还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三.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激发参与积极性。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观察,猜想,发现,总结。运用动手实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完成探究任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三)巩固练习,应用深化•(四)总结感悟,体验收获(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用老财主分地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这两块地是什么形状的,可是谁家的地面积更大些呢?他俩都想知道,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你会计算他们的面积吗?老大家的地是长方形,我们能求出面积。而老二家的地是平行四边形,怎样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二(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层次一:大胆猜想•为了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我会带领大家共同探索。课件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运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它们的底和高,长和宽,还有面积,并记录。•填写表格后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高相等,并得出两块地面积相同的答案。这一组操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认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这时,引发学生在回顾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可能是底乘高。•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数格子,观察,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层次二:动手操作层次二:动手操作•教师谈话启发,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后,用课件演示,重温转化过程,使学生学会平移图形的方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平移转化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为下一步探究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层次三,探究发现。•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观察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比较:1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2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