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第十三中学周楠打破一直墨守的成规------------------浅谈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习方式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不例外。在新课程改革的召唤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面对改革,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说改革有不合理性,但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值得高兴的事,因为这说明有许多人在关注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关于新课标中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这一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颠覆。从古代到现在,我们中国的教育可以说都是教师的起支配作用。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机械的接受学习。另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当社会上普遍看得升学率时,无疑让学校和老师为了达到高升学率而机械的去传授,高中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其实机械接受学习的弊端很明显,一节课内容的传播,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点本身,不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没有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这其中形成了恶性的循环。要想让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必须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转变学习方式迫在眉睫。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看到了时代的迫切性。在新教材的“写在前面”里明确到:“自主,即主动。要主动的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这里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针对现有教学的一次全新的革命。学习方式转变要从方方面面得到保障。这不是我们一线老师不随心所欲、想变就变的。也绝不是一挥而就的。要达到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从我们教师进行角色观的转变,不能再单单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我们有义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另外,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还要进行师生关系观的转变。现有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的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他们,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另外教师应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老师的想法也是,要变化,要和时代接轨,不要拿代沟作为不转变的理由和借口“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一个保守的比例,现在已经远远不够了。老师的积蓄应该像大海一样广一样博。上课时“死气沉沉”,学生昏昏入睡,对学科知识不感兴趣,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勇于展现自己。要激励他们。语文是一门慢热学科,他要一个人的长期积累,当我们发现学生在这一积累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时,记住不要吝惜你表扬的言语。有了动力,就不难进步。要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条件合理的情况下,去主动学习,当一切变得顺理成章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可以向新课程改革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了。不能再“用昨天的观念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适应明天的生活”。社会要改变,教者要改变学生才会有变化。总之,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让这一切顺利进行下去。鸟在天空飞过,什么也没有留下,我在教育行业中行走着,我要为这项工作留下属于我的一笔,就让我们打破一直墨守的成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