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责任。可是近些年来,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道德倾向,如见利忘义、损人利已、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个人利益第一等等。这些思想在青少年中也有所反映,如不关心国家大事、学习缺乏正确动力、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弄虚作假、追求享受、追求“名牌”用品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不矫正这种扭曲,要培养一代跨世纪的人才是很难实现的。在改革的新时期,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措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我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可采用如下的途径和方法。一、通过开设传统美学课等形式进行教育可以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开设班队会、故事会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的故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苦学”的古人古事。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田世国割肾救父的事例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经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区别善恶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他们爱国爱民、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立志勤学、求索攻坚的道德意志;养成他们天下为公、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整洁健身的道德行为。二、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但教学又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任何学科,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具有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角度多变,会使受教育过程变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由于各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各有不同,渗透教育的特点和作用也就不同。因此,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不能牵强附会地“穿鞋、带帽、贴标签”,而要认真挖掘本学科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贴切、自然、合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1、思品课是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学科,是直接的、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优势,把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与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2、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传统美德因素,教学中注意利用这些因素,就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如:在语文课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动人故事或壮丽诗篇,使学生受思想、情操、道德、品质、意志等方面的感染。3、数学学科可以通过讲授历代科学家、发明家的发明和创造及其爱国治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立志勤学,为祖国为人民求索攻坚的科学态度。总之,各学科教师要努力挖掘和运用好本学科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把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使之自然而然的接受教育。三、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