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关于语言连贯的知识(一)话题要保持统一。话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一个段落的段旨,几句话的主要意思或表述所围绕的对象。在叙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时,每一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一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几句话说明一个话题,或几段话表述一个中心,中间不要插入与这一话题或这一中心无关的话,否则意思跳跃或中断,造成话题转移,影响语言的连贯。(二)叙述的角度要一致。在说话或写文章时,表述一个意思,阐明一个道理,描写一个对象,都要选择一个合理的角度,这些角度一般有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一个复句或句群,表述的角度要前后一致,这样才能使语言连贯。(三)思路要鲜明且连续不断。从表面上说,作者对句子顺序、段落顺序、内容先后的安排就是“思路”。语言可以对客观存在作出能动的反映,但客观决定着主观。客观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逻辑顺序、事理顺序等。一般地说,不同的表达方式采用不同的顺序:记叙多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议论多以逻辑或事理为顺序,说明多以空间或程序为顺序。(四)语言的衔接要紧密。这是语言连贯的重要要求,可以保证语意贯通,没有隔裂感。为此,应注意一下几点:1、正确使用关联词。在复句或句群中,关联词表示分句间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在段落间也能起到很强的衔接的作用。2、巧妙使用意思有关联的词语或句子。所谓意思有关联的词语和句子,是指代词、序数词、表相关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义近义词语等。3、适当使用过渡性的词语或句子。(五)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要和谐。节奏和音韵安排合理,可以使读者在“优美的旋律”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它在语言上的要求有很多方面。如:词语的结构和排列、句子成分的结构和排列、句式的选择以及停顿的安排等。二、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一)通读文字材料,细品语境。大多题目都有语境,品味语境对确定解题思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语境一般在提及或指示话题,还能确定语段的表述对象,并暗示着下文语意的表达方向。后语境一般起着总结、深化、照应、延续前文语意的作用。循后语境就能确定其前空白处的表述对象和表意。(二)认识语段的表达方式,明确表达顺序。题目所给的语段和备选的句子都是认识的对象,并由此判断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不同的表达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时间顺序,这能使读者从时间变化的过程中明白事物或情节变化的脉络。时间顺序一般由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暗含时间概念的词语表示,如果记叙事件的还要注意情节的先后,行踪的变化、动作行为的承接等。议论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又特点到用途等等。逻辑顺序常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这就要求对语段的表意和层次进行细致分析;通常情况下,有相应的关联词为标志。说明的表达方式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和事理顺序。在说明事物的形状、位置、大小、结构等时,使用由上到下、又下到上、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这样能够让读者有条理地了解对象的信息;在说明事物的功能、特点、关系、用途、程序等时,使用事理顺序,并要注意读者心理接受、感应的顺序。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及事理顺序。采用客观顺序时,首先应选好立足点和观察点,使景物依次呈现;其次要注意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是仰视、平视,还是俯视?是远观还是近看?是由点到面还是由面到点?细究此类问题,就能把握写景语段的脉络。(三)句式结构要保持一致。句式一致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句型的选择要一致,二是相关语句中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的形式要保持一致,三是采用的修辞格要保持一致,这反映到句子的形式上,主要涉及排比、对偶这两种。结构一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句子内部相应成分要有一致的形式,二是几个句子中相应的部分要和谐一致。(四)巧抓备选句中的关键词。第一类,代词。代词在句中起复指作用。当某句中出现代词时,要根据语意找准它所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