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日期:2010-12-23]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一近年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存在问题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考场上兵家必争之地。2008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结束时,华南师范大学柯汉琳教授提到的“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仍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确实令人担忧。翻阅近几年《广东高考年报》会发现“通篇的议论只是处在同一个层面上,难以深入下去。同时,有的文章分类标准不一致,如按毅力、爱心、耐力安排结构,如按洁白、无私、坚毅安排结构,这反映了有的考生在逻辑思维方面存在问题。”“堆砌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对材料必要的分析,属于简单的观点加事例,较为肤浅。”柯汉琳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考生作文存在材料“老套化”与思维“低幼化”的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评卷分析中,笔者发现考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材料老套,机械堆砌,议论不深;分类无章,思维幼稚,逻辑混乱。这两方面的存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作文的得分。二由“双重转化”理论反观写作指导思想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应试者写作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指导者只注重写作的结果,而忽略了写作主体意识和写作过程。“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与“双重转化”理论写作主体的“物-意-文”的综合、转换过程是一样的。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先生认为写作过程是“双重转化”的过程。“第一重转化”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感情);“第二重转化”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的语言(思想的“外衣”)。【4】了解了写作过程的本质,今后的写作指导关注重点就应该从写作结果向写作主体意识和写作过程转移了。我校鸿鹄文学社名誉顾问、全国著名文史专家黄天骐教授在指导我校语文科教学工作时指出初中侧重记叙文写作,高中侧重议论文写作。可见,如何有效解决当前作文写作问题,已关系到我们语文科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针对目前写作出现的问题,我们今后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也应该有所侧重,笔者想对此作一些简要探讨,希望对文学社工作与高中议论文教学有所帮助。三议论文写作的提升策略(一)广泛收集材料,深化议论素材1开发三大资源,引来源头活水对于“材料老套,机械堆砌,议论不深”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鲜活的素材和有效分析材料的方法,可以对某个论据展开较深入的议论,达到治“标”的效果。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转变教学观点,“增强课程资源的意识,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好三大资源,为学生有效实现“第一重转化”打下基础。首先,要活用社会生活资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一部“百科全书”,老师应指导学生关心社会时事,关注周边人事及自身,收集鲜活的素材,或与时俱进或针砭时弊,或娓娓道来或真挚感人。纵观近年的各地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发现诸如“感动中国、神七飞天、保护环境、祖国统一以及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亲情友谊、人生感悟”等体现时代特点的真情实感的素材,成为考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学生对时代脉搏的触摸和对为人处世的思考;其次,要巧用学科资源。学科资源除了语文课本中的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和背诵诗词,它还包括物理、化学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事迹,音乐、美术课本中涉及的艺术家成就等等。我们可以围绕这些典型人、事进行扣题议论,我们也可以围绕这些人物创作故事新编,我们还可以把诗词名句点缀到行文中充实内容并增添文采;再次,要善用媒体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为古今中外的资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无论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还是引领时尚的潮流热点;无论是中国特色的民族风俗,还是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无一不是写作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三大资源,我们的素材库就会充实,新鲜材料也会源源不绝。只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