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管梗阻、严重的胆道感染、胆结石、胆汁排泄不通畅伴发细菌感染、化脓和积脓,主要症状有寒战、发热、腹痛、黄疸、休克。常发生在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还见胆道狭窄或者癌症梗阻,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发热,呈现败血症的症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黄疸,可并发感染中毒性休克。本病的特点是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伴发胆管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积脓、胆道高压,大量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导致多菌种、强毒力、厌氧与需氧菌混合性败血症、内毒素血症、氮质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中毒性肝炎、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主要病因胆管结石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的原因,占80%以上。胆道寄生虫最常见的是胆道蛔虫症。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肠道蛔虫的感染率达50%~90%。胃肠功能紊乱、饥饿、驱虫治疗不当或胃酸缺乏者,蛔虫容易钻入胆管。蛔虫喜碱性环境,有钻孔习性,易进入胆管,引起胆管不完全性梗阻,细菌被蛔虫带人胆道,在胆道梗阻、胆汁淤积的情况下,大量生长繁殖,引起APC。肿瘤主要是胆管及壶腹周围的肿瘤,以恶性肿瘤居多。胆管狭窄包括胆总管下端狭窄,肝门部胆管及肝内胆管狭窄,狭窄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轻重程度不等,狭窄上段胆管扩张多伴结石存在。流行病学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好发于40~60岁,病死率20%~23%,老年人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在非手术病例可高达70%。好发人群好发于40~60岁人群。起病急骤,突然发生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一般呈持续性。继而发生寒战和弛张型高热,体温可超过40°C。常伴恶心和呕吐。多数患者有黄疸,近半数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可伴有血压下降,提示患者已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胆囊未切除者常可扪及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和肝脏。典型症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可以表现为五联征,即腹痛、高热及寒战、黄疸、休克、神经精神症状,不要求五个症状全部出现。典型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同时伴有休克以及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的表现。本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肝外和肝内性梗阻肝外性梗阻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均较为明显,肝内梗阻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但腹痛以及黄疸较轻,常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神志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合并休克可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体格检查体温常呈弛张热,持续升高39~40°C以上,脉搏细而快,血压降低,嘴唇发绀,肝肿大并且有压痛以及叩击痛,胆总管梗阻患者可出现胆囊增大。伴随症状急性症状多有胆道疾病或胆道手术史,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急性症状。但由于胆道梗阻部位有肝内与肝外之别,腹痛与黄疸的程度差别很大,而急性胆道感染的症状则为各类胆管炎所共有。肝功能受损主要由于严重胆道化脓性炎症、胆道高压、内毒素血症、脓毒败血症所导致,患者表现为持续弛张热型,黄疸日渐加重,表示肝功能受到损坏,出现神志改变、脉快而弱,有中毒症状。感染性休克病情向严重阶段发展,出现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患者表现为感染性休克、血压下降、少尿,并且内环境稳态逐渐失去代偿,各主要脏器发生功能障碍。多器官系统衰竭肝、肾、心、肺、胃肠、凝血等相继或交替出现功能受损,构成严重的组合。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胆道梗阻与胆道高压不解除,则危及患者生命。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较明显,常在腹痛发生后即有呕吐,除有胆道蛔虫之外,呕吐后一般不能使腹痛缓解,此外还有腹胀、纳差、便秘等症状。中枢神经症状中毒性脑损伤并伴有高热,出现烦躁不安、嗜睡、神情淡漠、昏迷不醒等中枢神经症状。中毒性休克由于感染严重导致微循环障碍,多数可有血压偏低,严重者常在发病24小时之内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速、肢冷唇干、血压明显下降,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少尿、无尿等部分病例,可有瘀斑以及紫癜的皮下出血现象。其他症状皮肤及巩膜黄染、上腹或右上腹压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部分病人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的胆囊,如并有肝脓肿时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