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我任教的时间不长,但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也看到了一些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顿悟。从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时下做一名语文老师不容易,做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就更不容易。而语文课到底怎么教,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是好课,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才算是真正的语文老师。这是困惑我们众多老师也是困惑我的一个问题,但我认为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在语文课上,重要的因素还是我们老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我不断地进行思考,反思自己,借鉴他人,认为我们应该做富有“诗意”的语文老师,让语文课上出“文学味”。而这样一个充满了诗意的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调控,如何去上好,在此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的一点反思,也算是抛砖引玉。一、要给孩子一个充满激情、充满诗意的自我与其它诸多学科相比,语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诗意。《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所以我们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应该说,语文没有了激情与诗情,就等于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当然其中也包括曾经的我),可能除了备教材外,几乎不再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少人认为语文教学,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语文也就不成问题了。这些必不可少,但如果认为这就是语文课,未免就太肤浅了。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语文老师就是通过一篇篇的文学作品让孩子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面对鲜活的生命,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古今中外无论在哪个领域大凡有所建树的人,谁又能否认他们没有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了营养,促进了自己的成功?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缺什么,不缺文学作品,差不多篇篇都是,缺的就是“文学味”。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一个导演,面对同样的文本,可以幻化出不同的神韵。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文学味”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我们教师应是文学作品的经常读者。有了夯实的文学底蕴,教师在课堂上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我看过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在她的课堂上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时而浅吟低唱,时而激情澎湃。而现实中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这份热情与激情,如果拥有了这些,我们的课也一样精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很出色。窦桂梅老师的课为什么充满激情与诗意?因为她有夯实的底蕴。他用什么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呢?用激情,用文本,用经典名著。真正的语文教育,应是一个洋溢着浓厚的文学气息的精神家园,应该把语文课堂变成文学盛宴。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中浸染着、感悟着,他们怎能不爱语文,怎会学不好语文呢?二、以情带情,给孩子构建一个宽松自由的诗意课堂曾看到这样一则调查,深受震动:有人通过调查发现,新书发下来的时候,学生最想翻看的是语文书;上课不久,学生便说,最不喜欢的是语文课!原因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太不讲究情趣了”,有人这样说,幼儿最具有想象力,升入小学,开始减退,以后越来越少,孩子想象力的扼杀,与学校教育的呆板有关。语文课堂是孩子们施展想象的舞台,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那我们将会看到孩子的眸子在发光,会听到花开的美妙的声音,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让丰富有趣的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把语文课堂教学当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同时,教师也应融入学生的世界,从孩子的心灵,用诗意的目光共同解读文本,语文课堂才会变得丰满。这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