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拼”了吗?当课改成为所有教师的信仰,行动便有了更积极的含金量。几年来,景弘中学的课堂,实现了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飞跃,构建了全新的课堂教学“学中心体系”,其流程日臻完善,课改“技术”日趋精致、到位。如同大多数课改学校一样,处于第二代课改阶段,如何突破现有的框架,无限放大自学、去除教师主导,融合跨界思维,打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班级之间的界限,使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得以最大化?景弘中学“拼时代”的到来,正是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走向全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景弘“拼时代”□本报记者韩世文清晨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用歌曲唱出来,也可以用泥塑的形式展示出来。3月25日,在景弘中学的一节“特殊”课堂上,学生们分组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然后,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各个小组开始想象清晨的情景,并用泥塑的方式,呈现一幅清晨生活的景象,再讲给大家听。有小组用人物、动物、花草等不同物种的泥塑,生动地再现了清晨公园一角的闲适生活,获得同学们的追捧;有小组成功的泥塑作品比较少,于是,展示的时候,解说员就用夸张的语气讲解道:有人掉进河里了,有人被吓跑了……带点惊悚韵味的故事,配合着泥塑作品讲出来,引发笑声不断!这是一堂什么课?音乐,还是美术?将音乐与美术课整合在一起,这是景弘中学在课改路上的创新之举,学校将两位或者多位教师同上一堂课的形式,命名为“拼教”。目前“拼教”多是在同学科进行,跨学科“拼教”的还有化学和生物课的尝试。与“拼教”对应的,还有更早出现在景弘中学的“拼学”。“拼学”源自于其他学校的“一托二”或者“一托N”课堂,简单理解,即为一位教师同时上两个班或者几个班的课,而班级小组可以在班级之间“游学”。可以说,“拼学”、“拼教”的出现,特别是“自驾”课的实践,将景弘中学的课改从追求技术精益求精的时代,推向了真正的学习自主、资源共享的“拼时代”。“拼教”创新班级均衡路径在1204班,初一备课组长张月红正带着教研组所有教师,一同完成“拼教”课,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有不同的教师关注并及时解决;课堂中有共性问题,几位教师就聚集到一起,即时研究解决之道;大展示时,教师会像学生一样,提出疑问,作出点评……一节课,几位教师团队作战,“教”在一起,也与学生们“学”在一起。这是景弘中学课改的新景象。在这样的景象背后,是实践者的深度思考与精心构架。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不仅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同一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也应该体现这一思想。高效课堂依然需要教师,只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方式要发生根本改变。但由于从教经历以及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不同,每位教师所体现出来的实力与水平也参差不齐。传统课堂中,教师分配到各班,接受学校的教学成绩考核,各自为政,甚至还私藏“绝招”,导致各班级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既影响学生利益,也影响学校发展。因此,打破教师在各班级任教的固定模式,推行“拼教”的教学模式,为班级均衡创新了路径。质评中心主任宾拥军解读说:“‘拼教’最初只是针对集体教研和体验式培训外,缺乏课堂教学实践即时学习的问题,而推出的一项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即时教研方式。”但随着“拼教”的开展及对其价值的研究,他发现“拼教”不仅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发展趋势,更为班级均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因此,基于现实操作,学校目前的“拼教”,是教师合作教研走向合作教学的体现,“拼”的方式分为固定结对和随机配对:固定结对,即学校有意识地安排强弱结对,实现教师互助帮扶,既能促进较弱的教师快速成长,也能让学生享受到学校优质的教师资源,实现各班均衡发展;随机配对,即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推行“拼教”,学校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自由选择班级进行“拼教”。学校对“拼教”提出了几项要求,主要包括:学期初做好“拼教”对子的安排,年轻教师尽量与有经验的教师结成固定对子,以便优势互补。要求固定对子每周“拼教”一节课,随机对子每月“拼教”两节课;“拼教”者同时进入课堂,根据不同环节和学习方式,分配好任务,同时,“拼教”者可以作为“学生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