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并称四大文学样式。关于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清代的科举制度: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2)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3)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全书中心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诗句欣赏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微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除小說外,吳敬梓還著有詩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介绍与本课有关的小说内容“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相公(xiàng)带挈(qiè)啐(cuì)行事(háng)长(zhǎng)亲腆着(tiǎn)踹(chuài)嗑(hē)讳(huì)解元(jiè)拙病(zhuō)兀自(wù)绾着(wǎn)皂靴(xuē)轩(xuān)星宿(xiù)锭子(dìng)瘟(wēn)攥(zuàn)生字词识记简要概括故事情节:老童生范进在垂老之年意外捞到功名,激动之余竟发了疯,后来被胡屠户一个巴掌打醒,受到众人的追捧。《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和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第二部分(3——12段)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课文结构中举前中举后小说的人物形象有:(1)范进(2)胡屠户(3)张乡绅、邻居等人物形象之一:范进人物形象之一:范进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1)经济地位(2)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态度)范进范进中举前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性格形象衣:破烂衣裳食: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