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最大的“书”济源市太行路学校翟海艳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字的演变、联系上下文、图片等方法学习“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等4个词语,会写“岩”“册”“厚”这些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明白岩石是最大的书。3.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教学难点: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教师做好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看老师写课题。2、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书为什么加引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这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2、学生回答。学习“岩”,并能正确书写“岩”。3、学习字词:藏着铁矿埋着宝藏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1)认读第一组词语藏着铁矿宝藏A大家看,这是一组多音字,谁会读?B这两个词跑到句子里面,谁还会读?出示句子: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2)那为我们祖国寻找这些宝藏的人,我们叫他(出示地质勘探队员)(3)刨根问底什么是刨根问底?(4)齐读这4个词语。课文写谁刨根问底?他问了哪些问题?三、再读课文,读好川川的问题。1、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1-12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川川问的问题。2、读好川川的六个问题。(1)川川问了哪些问题?出示“叔叔,您在看什么?哪里有书啊?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这能说明什么呢?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这六个问题。(2)小朋友,这些都是川川问叔叔的问题,我们要把它读出问的语气,自己试着像川川一样问一问。指名读,师生点评。(3)齐读问句。(4)川川为了弄清楚这本岩石书,向叔叔一连提了这六个问题。我们说,川川真爱刨根问底。大家再读读这个词语----刨根问底四、读好对话,感受“书”的神奇。1、再读课文,思考:叔叔是怎么回答的。2、指名读川川和叔叔的话,检查学生是否找对叔叔的话。3、读好对话出示第一、二次对话“叔叔,您在干什么?”“我在看书呢!”“哪里有书啊?”“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1)哪两个人来读一读呀?思考: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呢?(2)出示图片。理解一层一层的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读好反问句“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3)那叔叔说的这句话,它的意思就是----?出示“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出示第三次对话过渡:刚才同学们说岩石一层一层的像书,这书上面有字吗?我们继续往下学。出示句子:“这上面有字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1)理解“脚印”、“足迹”、“雨痕”、“波痕”。①脚印在这句话中,跟脚印意思相近的词是----足迹。②雨痕,波痕。雨痕是雨点留下的痕迹,波痕是波浪留下的痕迹,眼泪在脸上留下的痕迹是---,车轮在地上留下的痕迹是----刀留下的痕迹呢---③看图片,猜猜哪张是雨痕,哪张是波痕?为什么?④什么是矿物?看图片。这些闪光的透明的都是矿物。岩石上的文字看起来这么有趣,读起来就更加有趣了。谁来读读。出示第四次对话过渡:岩石上的字是那么有趣,那岩石上的画又会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这上面有图画吗?”“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1)出示课件:岩石上的图画和书上画有什么不一样?(2)这些岩石上的画就是化石。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学生读一读课后“我知道”第一条。(3)多么神奇的图画呀!我们一起来读读。现在这些神奇而美丽的化石就在眼前,面对好奇的川川,叔叔耐心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难得一见的化石,就在眼前,叔叔高兴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书上的岩石可不是一般人能认识的,叔叔自豪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