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环境下的主导能力内容摘要:正确理解新课改,解析新课改,先要从教师角度出发,在更新观念、使用文本、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为教学提供思想和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把握学生动向,创新课堂模式和实践是主要的。本文从更新观念、转变师生地位和整合文本等角度出发,对教师在优化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阐述,以取得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经验。关键词:理念文本非智力因素课堂环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不论是文本,还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思想,都有了新的气象。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主导角色——语文教师,要在这个新环境下,要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意义和精神,并努力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和情感性,取得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科学成果。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观是具体教学的主线和把握者,而教师又是这个思想的掌控者,有什么样的教师思潮,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首先,更新观念,要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准确理解,并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一是对全新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认识,彻底转变本本主义,紧紧抓住教科书,死教书,教死书。尤其对语文来讲,教学资源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非常宽泛的。作为时代感很强的语文教师,要有自我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和方法,比如学习字词,在让学生掌握课本专门字词的基础上,主义搜集和理解具有时代意义的词汇,要做到既不失去传统字词的内涵和影响,又能跟上时代节奏,如网络用语,时尚流行语,要为学生把关,正确筛选。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一改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整体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地位观念,保障学生的主角地位。在对话师生沟通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也是独立的,但重要的合作者,而不是驾驭和被驾驭者。如在讲授作文时,不能如以往那样,把落脚点放在作文的结构、文体,更不是向学生灌输作文思想,行文方式,二是让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然后形成写作意识,如果有可能最后形成作文成果。二、如何完成学生主体地位角色转变课堂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也不能脱离的教育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熟知的“填鸭式”讲授教学,学生是被动的,处于学习环节的接受角色,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这完全背离了教育规律,素质教育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地位,还他们主体位置,发挥其能动作用。1、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争先。转变学生角色,恢复其学习主体地位,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而是同样转变其教学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驾驭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科学的引导情感,设计成功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体地位意识,让学生主动去感知本课堂的主旨,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要达到的目标。学生主动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也就越高,就能主动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预期教学的目标,最终实现学生获得教育教育的成果性越强。2、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信。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从课堂模式上去改变,要把评价方式、课程设置、甚至教育模式有整体转变。其中一条就是要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考试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参与实践。比如课堂模式,传统要求认真听讲,做到安静,事实上做到了,但学生的内心确实偏离的,能真正接受教师讲解的比例并不高,如果还给学生学习主动权,给他们更多时间去讨论,去发挥,也许课堂是不安静的,但课堂是活跃的,也许在课堂上他们没能掌握几个字词,但却把握了整个课文的设计意图,达到了教学目标。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这里说的"实践"。是指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认知、讨论,形成主张,并在一些活动中去检验。三、准确把握文本,合理使用新教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文本,包括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改变很多,主方向是逐渐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能有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