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发展考察报告5月19日至29日,我随市党政考察团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参观考察了扬州、宁波、昆山、义乌、温州、南通、南京等地,这次学习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令人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一、印象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展的“领头雁”。考察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五点:一是气魄大。所到各市工业园区起点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城市建管品位高,招商引资眼界高,瞄准的是国际标准,体现的是领先精神,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他们发展的大谋划、大手笔和大动作,无不体现他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快发展、创精品的大气魄。如xx市通过大力实施“对接南京、依托上海”的发展战略,与xx市共建“国际一流、中国领先”的宁扬化工产业带,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经济发展实现了“运河时代”向“长江时代”的转变。二是发展快。长三角地区以全国1%的面积和5.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1%的财政收入。XX省xx市“十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达730亿元、116.8亿元和2333.2亿元,与“十五”初相比增长2.6倍、4.8倍和4.6倍。xx市1989年撤县建市,gdp从19.21亿元增加到932亿元,增长了48.5倍;财政收入从1.23亿元增加到151.3亿,增长了123倍。江泽民同志曾三次视察,称昆山“发展很快,城市很气派”。三是工业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就是工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工业化的进程日新月异,工业化层次堪称一流。起步之初他们就把发展工业当作重头戏,狠抓不放。近年来,他们坚持自主创新,通过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引进外资项目1259个,总投资154.08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项目391个,独资企业1007个,投资商来自欧美、日韩、港台等41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有20家在开发区投资办厂,已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民生用品三大支柱产业,年工业总产值第1页共6页1760.67亿元,财政收入54.17亿元。四是文化浓。长三角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所到地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构筑良好的人文环境。如xx市在XX县区重点实施保护古城遗址,开发盐商文化,建设扬州文化博览城,启动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等十项文化保护与建设工程,打造“文化扬州”,建设文化大市,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xx市先后建成了南通博物苑、纺织博物馆、城市博物馆、珠算博物馆、长寿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馆等博物馆群,对有着千年历史的濠河实施了综合整治与历史风貌保护,全面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同时,该市大力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将之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普及文化知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南通现象”闻名全国。五是环境优。长三角地区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以软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构筑投资创业的优良载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xx市在上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外商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开工后的经常性服务三大体系,成立了“马上办”办公室;义乌、温州等市坚持长效管理,致力把行政服务中心当成“政府形象大使”来打造,温州甚至把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定名为“365便民服务中心”;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全权服务于区内的规划建设、项目审批、人才引进、企业管理等各项事宜,从一个县办自费开发的开发区起步,发展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南京地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利用外资的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二、启示长三角之行,是一次学习先进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好机会,也是一个反思不足、找准优势、增强发展信心的好过程。长三角的成功实践可圈可点,为我们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许多可资借鉴的启示:(一)只有观念更新,才能工作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抓住国家建设经济特区的难得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锐意创新创造奇迹,坚持只要有利于发展的,就鼓励干、允许试、不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