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朗读重视学生朗读课文是小学生阅读教学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大纲》指出:“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性情的作用。”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也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它。”读书不仅是进行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它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呢?有幸参加了新华镇语文改革专题研究班的学习,确实使我学到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真是令我大开了眼界。学以致用,确有成效,尝到甜头,想到分享。如何去指导朗读呢?在这,我就谈谈自己学习了这方面内容的体会和做法。一、朗读要面向全体一个班集体是由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的,在朗读中我们要注意考虑面向全体,以前上的课大部分以读书好的同学朗读,光读书好的同学读,那就忽略了读书比较差的同学了,这样就不能达到面向全体的效果。通过学习以后,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读书好的要读,差的也要读,而且要敢于放手让他们读,人人参与,共同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朗读时面向全体。比如本班中有几个同学识字量少,朗读水平比较差,读起书来总是不流利,不正确,他们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在课堂上我就带着他们读,再放手让他们读,并及时表扬鼓励,激起了他们读书的兴趣,他们现在读书的劲头可比以前高多了。在学校举行的朗读比赛中我们班还取得了第一呢!如果我任其自然,只顾好的,那差的只能更差班集体的朗读水平也绝对不好,可见朗读时注意到面向全体作用很大。二、朗读要时间足在平时我们所听的课中,大部分课老师给予的评价是讲得多,朗读的时间不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讲少读,重讲轻读,甚至只讲不读的现象十分明显,不能达到每节课读的次数不少于十五次的要求。许多老师错误地认为只有把课文内容讲清楚分析透了,学生才能理解,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无视课文长短,不论内容深浅,总是滔滔不绝地讲,滴水不漏。结果读的问题只能安排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朗读,自然也不能主动地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掌握遣词造句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了。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尤其要多读文章的中心句子,重点段落。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一步一步得到了提高。三、朗读要变换方式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范读、带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对比读、轻声读、大声读、默读等等。老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它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内容、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好的范读能读出课文层次、段落结构,运用轻重缓急的声音,突出文章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具有艺术感染力。有这样范读水平的教师确实不错,那么只是教师的范读行吗?不行!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因此朗读要变换方式,灵活让学生多种方式去读,不要局限于单调的读法。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让学生读好这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为了使学生在读方面少走弯路,我先安排范读,接着学生自由读,再跟着录音读,然后同桌对读,互相评价纠正,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再针对不足练读。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把这一句话读正确、读流利,还对漓江的水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学生读的兴趣特别高,课堂气氛活跃,使人觉得这样的读学生是那么配合,师生是那么融洽愉快。课后学生意犹未尽,还得想读。这使我感受到变换方式去读,确实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变换方式反复朗读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是理解词语,寓讲于读的好方法。理解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而课文中许多词句是不易解释的,常常要通过读来感悟这样比自己老是讲效果好多了。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