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出来?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师:你与老师真是不谋而合。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师:精辟的见解。那应怎样读呢?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师:好,你来试一试。(生示范读)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次读)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了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由一、二、三小组读,四组的同学评一评)生:我觉得二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再读,同学们自觉地鼓掌)生:三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富有轻重缓急。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生(齐):好。师: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一下。(教师巡回指导)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黄河的气势、精神的?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生: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师:你们很好地把握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有没有同学能从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来谈一谈?生:“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师: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精神就在中华儿女身上。生:“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师:你很有见地,理解深刻。生: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师:真是一语中的。生:“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的勇不可挡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民族的发展与飞跃。生: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合在了一起。师:你比诗人站得更高啊!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生: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生: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师: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表达了要以它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生:一往无前。生:豪情万丈。生:勇敢无畏。生:博大宽广。生:保卫祖国。生:开拓进取。师: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廷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唱)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