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因斯坦的故事》有感g200802002邢毅读《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有感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有惊为天人的智商,建立相对论;以量子理论完美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他的理论直接导致了激光的运用和原子弹的造出。这本书反映了爱因斯坦的哲学以及政治和社会态度。伟大科学家的话题自然离不开科学,但这书中所收的文论,大多是作者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关怀的思索与见解。正如序言所说: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认为,尽管爱因斯坦并未低估事实的价值,但他更加强调赋予一系列事实以意义的理论的发展。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包括他那纯澈严谨的思辨理性和奇异深邃的想像力显然受益于西方文明的自由主义精神,受益于现代欧洲的教育科研制度。他曾倡言:“同欧洲的人文主义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言论自由、某种程度上个人的自由意志、在思想上追求客观性而不仅仅考虑实用性、对精神王国和兴趣领域里不同品味的鼓励”。他还主张,“个人应当有时间和精力去受最好的理智训练并按照他的爱好在学术和艺术领域取得成就”。可以说只有在包容这种人文理想和追求的社会环境中才会诞育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人物和他那旷世罕有的伟大建树。爱因斯坦在他的晚年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人格境界,都近于完美。就如他本人在《自画像》里写的:“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里却甘之如饴。”这本文集就是爱因斯坦在成熟之年酿就的一杯甘蜜。据说,爱因斯坦从来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寒窗苦读的学子,即便在创立相对论的过程中,他也时常有求于其他数学家的帮助。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在科学上的建树呢。我想,除了对物理学的敏感、热忱和专注外,与他那科学精神和智慧交相辉映的是一种来自于信仰的美感以及由此衍生的想象与启示。爱因斯坦在他晚年的文集和演讲中对宗教做了极其精彩的论述,而他晚年致力研究的大统一理论,在我看来也早已超越第1页共5页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如他所言“靠思考并不能让我们弄清终极目的和根本目的”,在物理这个纯粹的理性工具领域,爱因斯坦达到巅峰,但他并没有试图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验证的方法找出终极的存在,就价值和目标做出根本性的判断,而是归还宗教以至高的地位,认为宗教是认识自身的重要工具,而认识自身才是人类的根本。同样他对道德、自由、教育等也有不同的见解,不过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在科学与宗教这个论题。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科学与宗教似乎是两个冲突渐失又不可或缺的两个世界。科学和宗教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互辅关联已成为一种共识。西方哲学有言,所谓科学,就是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因果关系,宗教则告诉我们关于人生的意义。尽管许多物事离不开科学的探索与阐释,然与人的精神有关的许多问题,并不是科学能够独立解决的。正因为此,人文关怀就显得特别重要。尽管宗教所含的人文原素往往是由人为的人格化之神构筑的,但能够成为人的精神之源和精神所倚,必有其不可替代的无形吸力。国人看待诸多事物总喜欢用二元论来辨是非,不是唯心论就是唯物论,而且教课书上告诉我们,只有唯物论是正确的,唯心论是不足取的,甚至对唯心论判了死刑:唯心论是“反动”的。后来终于渐渐明白,若要排解内心的烦恼,梳理情绪的乱麻,甚至消解人生的不幸所带来的种种挫折感和深重的创痛感,决非因为唯物论的信仰能够阐释和缓解的。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只有碰到了钱都无法解决的麻烦,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比如,失恋的酸楚,丧亲失故的悲伤,失去自由的压抑,被侮辱受欺凌的无地自容,等等,这些铭心刻骨的心灵苦痛,决不是一幢别墅,一辆好车,一叠厚厚的纸币能够消弥的,完全有赖于人格意志才可能得到抒缓。用唯物论很难解释超人的精神意志,也很难借助它来调适人的情绪失衡和低迷的精神状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此理,心态,决定着人的生存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心态,而非单纯物质的拥有状态决定着我们对待生活态度。有人说,贫穷是罪恶的根源,然而,拥有权势的权贵和拥有钱财的富人却更容易比穷人造出危害更大后果影响第2页共5页更无法收拾的罪恶。比如贪渎,穷民不可能造就,比如欺行霸市,穷民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