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摘要】在小学阶段,朗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完成此项任务的途径有:帮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向学生传授朗读的技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正文】窦桂梅老师曾经提出,“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朗读就能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与发现。”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指导学生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朗读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使学生受益,要发挥它的有效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一.帮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指文章的基本情调,作品总的感情态度。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有的庄重,有的诙谐;有的欢快,有的悲哀;有的颂扬,有的鞭笞……它是朗读一篇课文的基础,唯有把握住它才有可能朗读得精彩,才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呢?通过教学实践及对相关著作的学习,我形成了自己的认识。首先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生认清基调的整体性及变化性。朗读作品,基本的感情基调应贯穿始终,这是一种整体感,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现。但并不意味着全篇作品都要用一成不变的腔调来读,不同内容、不同人物、不同心情都应有不同的语气表达。不过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要记住:万变不离其宗,语言风格、主体感情自始至终要和谐统一。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朗读基调是以颂扬的语气为主,语调比较高昂,但每一段又有所区别,比如第一段是叙述性语气为主,语调要舒缓。2、4、5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恨。第3段要读出班长的坚决果断和其他战士的激动与自豪。6至9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读出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与激动;读出五壮士高呼口号的壮烈与豪迈……不过教材中有些文本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情感。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比如在教学《生命生命》此文时,因为孩子们的年龄较小,阅历较浅,对生命的感悟也较浅,因此读文时体现不出对生命的尊重,也不会为强大的生命力所震撼。为了帮助孩子对生命有更深的体悟,在教学此文之前,我向孩子们介绍了有关杏林子的坎坷经历及其顽强的意志,同学们听后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也明白了她为什么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在这样的理解之上,孩子们的朗读也变得凝重了许多。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由于学生对周总理的生平知之甚少,即使有认识也比较肤浅,因此很难对文章人物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更谈不上在情感上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时的体会肯定也不深刻。因此,丰富学生的课前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理解本课尤为重要。于是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周总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交流对周总理的认识,丰富对周总理的感知,使学生认识到周总理是一位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伟人,他的伟大人格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从而为学习课文铺垫情感基调。二.向孩子们传授朗读的技巧。朗读是有技巧的,这一点不容置疑。关键的是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水平,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切实的指导,不可注重于形式,为读而读。更不可生搬硬套,弄巧成拙。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因此要想让学生的朗读有效,老师决不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的思想里老师可以示范,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获得真切的感受,才会在读的过程中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时,我穿插着向学生介绍了抗美援朝时的相关资料和一些更加感人的故事同学们逐步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时是难舍难分,因此读起来也越发感动。但遇到的问题是,孩子们在深受感动之时并不能把握好朗读此文需要的语气和语调,这时就需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朗读技巧。我就让孩子们寻找此文中运用较多的句式,如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等,不同的句式蕴含了不同的情感,有赞美、有感激、也有关切和崇敬,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