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桂花雨》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桂花雨》是一篇构思大气、意蕴丰富、语言质朴的回忆性借物抒情散文。台湾作家琦君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字里行间,桂花香气弥漫,故乡如影随形,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文章四溢浓浓思乡之情。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丰富而真挚,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中。文章的语言质朴淡雅,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三、教学重难点1、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生对诗。同学们,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校园里的桂花树满树生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整个校园都沉浸在香甜的气氛里,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老师请大家回去找有关桂花的诗句,有没有找到?我们现在来对一对诗如何?2、揭示课题大家知道关于桂花的诗还真不少,可见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桂花。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与桂花有关。板书课题。3、介绍作者。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收获:通过刚才阅读课文,你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4、练习分段。第一段(1)“我”喜欢桂花的原因。第二段(2—4)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三段(5—6)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5、齐读课文三、学习生字词1、自主识记生字字形。2、练习口头组词。3、《习字册》上练习描红。四、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板书设计:12桂花雨我喜欢的是桂花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比不上家乡的桂花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二、教学目标: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三、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词二、精读感悟(一)精读第一段1、桂树在我们江南地区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屋前屋后,我们都可以看见它。2、桂树是什么样子的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3、这么一种不起眼的树,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喜欢它什么?作者跟你们一样的感受,喜欢它迷人的香味。4、齐读第一段。(二)精读第二段:体会“我”摇桂花时的心情。1、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2、体会“摇花乐”。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根据“铺”、“抱”、“摇”等动词,表演摇桂花的动作,体会“摇花乐”。抓住“喊”字,指导朗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有过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3、指导学生朗读:语速较快,读出兴奋和快乐。表情朗读,师生互评。4、收获了香甜的桂花,母亲撮(引导学生立即)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父亲诗兴大发,口占一绝。(点拨学生即作诗一首)谁来读读这首诗?反复吟诵诗,体会诗中的意思。5、桂花摇落下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桂花晒干后可以泡茶,也可以做成桂花卤,放着以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