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平坝第一高级中学刘倩[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2.过程和方法通过文本信息筛选的方法,以“猪猡”一词为导线,筛选包身工的衣食住行情况,深入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重点难点]1.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2.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邓宁格在《工会与罢工》中说过的这句话被马克思引入《资本论》的写作中:“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师:今天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这句话的见证,其中原文如此写道:“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情,尽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罚工钱停生意!”这篇文章是什么?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出示教学目标板书:报告文学:包身工夏衍二、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生阐述自学内容)师明确: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有新闻性,陈述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和反映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也有文学性,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利用白板展示思维导图)三、分析课文,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1、包身工的称呼: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夏衍先生写的是一群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对于她们,有很多不同的称呼,仔细速读《包身工》,请找一找文本中对包身工的其他称呼。学生阐述,学生上台进行分类小测试。师明确:猪猡、试验工养成工、生物、活人、工人、没有锁链的奴隶、罐装了的劳动力、死娼妓、懒虫、机器、乡下姑娘。2、从“猪猡”看包身工的衣食住行做一下统计,其中,“生物”、“机器”、“奴隶”都出现了4次,但“猪猡”却出现了8次之多,这是为什么?小组合作探究:细读文本,筛选信息,“猪猡”和包身工有何联系?(提醒用原文内容回答)(学生探究、发言)1教师明确:衣:褪色、油脏、破脏的食:睡觉的地方、喂猪的豆腐渣住:汗臭、粪臭、湿气、狭小行:专制看管、与世隔绝,被任意暴打,“文明”对待深入讲解:住之狭小:作者用精确的数据做了描述:“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一尺约等于33.333厘米,七尺阔,十二尺深换算长四米,宽2.33米,面积9.32平方米,16人居住,没人平均0.58平米。教室课桌长0.6米,宽0.4米,面积0.24平米,包身工的人均居住面积等同两张课桌那么大。(利用精确的数据让学生具体了解包身工的居住环境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3、包身工们“非猪非女非人”般的悲惨际遇①师:可见,被称为“猪猡”的她们的确有猪一般的生活,然而,猪能吃了睡,睡了吃,包身工们呢?文本35段:“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