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镇江市官塘桥中心小学范优宝一、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原文言文选自《刘向·说苑·正谏》。翻译改编的课文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二、设计理念1、新课标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自读、自悟并表达运用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体现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语文实践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阅读和表达的方法。2、增强语文课程的资源意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课文的文言原文,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三、设计思路1、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联系故事背景,通过自读自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学习复述和运用,培养阅读和表达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2、增强语文课程的资源意识,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课文的文言原文,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情感。四、教学目标预设1、凭借具体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明机智,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间的关系,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2、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复述课文;3、阅读欣赏这则寓言文言原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2、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课文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理清课文脉络,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内容,填空: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二)、理解寓意,丰富积累:引导话题讨论: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的?1、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名言,齐读加深感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鼓励联系实际说说以上成语意思(三)、分析人物特点,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1、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吴王:固执、知错就改。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练习分角色朗读:(1)激发兴趣,布置分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你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吴王呢?(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说明要求: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4、练习复述课文(1)指名按原文复述,评议。(2)指名在原文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地复述,评议。(四)、探究应用:1、探究: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懂得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