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星变奏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星星变奏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诗歌,教学目标是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星星变奏曲》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朦胧诗”的特征与创作背景;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理解变奏曲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难点是认真体会“星星”这个意想在不同的情景出现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的不同。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3.研讨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四、说学法《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说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学法具体如下:1、目标导学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2、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3、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4、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四、说教学程序㈠导入新课首先,运用创设情境法导入。导语是“同学们,你们是否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是否欣赏过一颗颗璀璨美丽的星星?你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的呢”(请同学们说说)。不会只想到来自星星的你里面的都敏俊xi吧,这一导语,意在把学生领进诗情画意的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让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即使检查预习作业,也是积累知识。第三,教师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物象”、“意象”、“意境”、“朦胧诗派”、“变奏曲”。这些名词学生仅凭材料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点拨。这一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知识,更好的理解诗的主题。㈡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有感情的朗读。)2、认真品味两节诗的不同读法。想想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3、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初步领会诗中创设的情境。品味和揣摩第一节诗人创设的是光明、美好的意境,第二节创设的是寒冷和残酷的意境,因此在朗读时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