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解】:《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善良勤劳,以及通过剪纸联结着的“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目标预设】1.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薄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积累好词佳句,领悟体会文本的表达方式。3.学习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把课文读厚,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夸张、反衬、正面描写与反面描写等文章表达方式。教学难点:1.理清课文脉络,学会概括段意。2.领悟文本表达方式。【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它还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设计思路】课文内容极富生活化,平实中饱含深情。因此我想以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围绕设计理念把第一课时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板块。首先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把课文读薄其间让学生讲述分段的理由,理清脉络。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板书课题)。2.解题。①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叫起来很亲切。我们学着北方孩子,来叫一声——姥姥俗语激情:俗话说“猫恋食,狗恋家,小孩最恋姥姥家。叫亲切一些。齐读。②这位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③想欣赏一下姥姥的剪纸吗?课件出示(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逢年过节或者新婚喜庆的时候,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喜庆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所以又叫窗花。)3.剪纸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一次课题。二、检查预习,字词导入文本。1.了解情况。这篇课文预习过了吧?我问一问你们读了几遍课文?(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2.读生字。师:老师先检查一个字(课件出示“薅”),这个字读什么音。你是怎么认识的?(你很有学习方法。)齐读两次。3.读词语。再看一看这些词语,能不能读好。(分别指名读,适时点拨。)课件出示:1第一组词·读准字音刁难薅草择菜左邻右舍三伏盛夏追问:读这些词语,你认为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他把音都读准了吗?)第二组词·读出节奏啧啧赞叹刷刷几下有声有色普普通通清清爽爽提示:重叠词,要读出节奏,就能感受到它的韵律美。读句子:把词语放进句子里。看看能不能读好。“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重叠词的韵律让句子更加有声有色了。)第三组词·读懂含义熟能生巧1、灵敏,灵巧;2、恰好;3、虚浮神了1、精神;2、超出一般的;3、姓点拨:姥姥的剪纸技艺超出一般人,我们可以称姥姥为神——剪!再拔高一点说,也可以说姥姥是剪——神!【设计意图:目前的阅读课堂关注人文的多了,关注字词积累的少了。打开学生的作业,错别字成堆。安排学生对于词语的认读、感知、理解、运用,旨在营根固本。】三、理清脉络。1.读着读着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就走进了作者的童年,走进了剪纸的世界。请大家打开课本70页,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师生交流:技艺高超祖孙情深(板书)2.小结:是的,课文不光表现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剪纸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四、问题探究,深入研读(一)感悟技艺高超。1.品读重点句段。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课件出示:请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并简单地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发现。2.学生默读圈划,教师巡视。3.对话交流:(1)第一组句子: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动物、植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