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氧化还原反应1.、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K2S+N2↑+3CO2↑。设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amol,被2molKNO3氧化而成的氧化产物为bmol,则a、b的值分别为(...................................)A.122.5B.242.5C.123.0D.243.02.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是比Cl2、O3、ClO2、KMnO4氧化性更强,无二次污染的绿色水处理剂。工业上是先制得高铁酸钠,然后在低温下,在高铁酸钠溶液中加入KOH至饱和就可析出高铁酸钾(K2FeO4)。湿法制备的主要反应方程为: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干法制备的主要反应方程为:2FeSO4+4Na2O2=2Na2FeO4+2Na2SO4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高铁酸钾中铁显+3价B.湿法中每生成1molNa2FeO4转移3mol电子C.干法中每生成1molNa2FeO4转移4mol电子D.K2FeO4处理水时,不仅能消毒杀菌,还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3.一定条件下,碘单质与砹单质以等物质的量进行反应可得AtI。它与Zn、NH3都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如下:2AtI+2Zn=ZnI2+ZnAt2AtI+2NH3(l)=NH4I+NH2At下列关于AtI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ZnI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B.ZnAt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C.AtI与液氨反应,AtI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AtI与液氨反应,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4.赤铜矿的主要成分是Cu2O,辉铜矿的主要成分是Cu2S,将赤铜矿与辉铜矿混合加热有如下反应:Cu2S+2Cu2O6Cu+S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Cu2S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Cu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C.该反应中氧化剂只有Cu2OD.每生成19.2gCu,反应中转移0.6mol电子5.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的总反应为:3Fe2++2S2O32-+O2+xOH―=Fe3O4+S4O6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元素被氧化,铁元素被还原B.Fe2+、S2O32-都是还原剂C.x=2D.每生成1molFe3O4,转移3mol电子6.已知某金属硝酸盐受热分解时生成了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气。测得产物中NO2与O2的体积比为6∶1(同温同压下测得),该硝酸盐分解时金属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是()A.升高B.降低C.不变D.不能确定7.羟胺(NH2OH)是一种还原剂,现用25.00mL0.049mol/L羟胺的酸性溶液跟足量的Fe2(SO4)3溶液在煮沸条件下反应,生成的Fe2+恰好与24.50mL0.020mol/L的酸性KMnO4溶液完全反应生成Fe2(SO4)3、MnSO4等物质,则上述反应中羟胺的氧化产物是()A.N2B.N2OC.NOD.NO28.用0.2mol/LNa2SO4溶液32mL还原含2×10-3molX2O72-的溶液,过量的Na2SO4用0.1mol/LKMnO4酸性溶液氧化(其中KMnO4被还原成Mn2+),共消耗KMnO4溶液1.6mL,则元素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A.+1B.+2C.+3D.+49.某校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在“探究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的系列实验中发现: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1)提出问题:Fe3+和Br2的氧化性谁的更强?(2)猜想:①甲同学认为氧化性:Fe3+>Br2,故上述实验现象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_____(填化学式,下同)所致。②乙同学认为氧化性:Br2>Fe3+,故上述实验现象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_________所致。(3)设计实验变验证:丙同学为验证乙同学的观点,选用下列某些试剂设计出两种方案,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证明了乙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供选用的试剂:a、酚酞试液;b、CCL4;C、无水酒精;d、KSCN溶液请你在下表中写出丙同学选用的试剂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试剂填序号)。选用试剂实验现象方案一方案二(4)结论:氧化性:Br2>Fe3+。故在足量的稀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溶液呈黄色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后的思考:①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首先被氧化的离子______(填离子的化学式)。②在100mLFeBr2溶液中通入2.24LCl2(标准状况),溶液中有1/2的Br-被氧化成单质,则原FeBr2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10.某校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金属的知识以后,对铜的化合物的性质运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