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新课标Ⅱ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某学者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袭。你认为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该学者的观点以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真实可靠C.两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2.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这表明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权受到很多威胁3.下面是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5.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充分说明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B.国王违背宪法规定肆意扩张权力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渐进性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6.陈旭麓,历史学家,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他曾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D.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7.“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堪称是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B.反映出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C.体现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D.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8.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D.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9.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第6集团军总司令扬爱源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侯锡该材料可以说明A.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B.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和领导C.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D.八路军在正面战场曾作出重大贡献10.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11.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有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