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世纪中国共产党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B.提出走自己的路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答案:D2.200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号召全党重温毛泽东提出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当年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这一号召的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八届八中全会答案:C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党的指导方针,其核心是A.民主集中制B.改革开放C.实事求是D.解放思想答案:C4.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答案:B5.中共十三大将我国现阶段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依据是①法制建设不够完善②生产力相对落后③市场经济不够发达④存在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B二、材料解析题6.阅读图1和图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图11949~1962年我国工业和农图21976~1987年我国工业业国民收入发展趋势示意图国民收入示意图(1)根据图1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答案:工业:1958~1960年呈上升趋势。原因是“一五”计划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大跃进”运动导致工业迅速增长。1960~1961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2)根据图2回答: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答案:变化:1976~1987年工业国民收入迅速增长。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你从上面两图所显示的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能得出哪些认识?答案:发展经济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原因和启示言之有理即可)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于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内地和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材料二: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材料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请回答: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并简要评述其意义。答案:(1)特点:从沿海向内地迁移。(2)原因: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出于战备考虑。(3)新变化:从内地向沿海迁移;西部大开发。(4)评述意义:利于开放;发挥沿海优势;实现经济区域平衡发展;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说明:评述可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均可)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注:①大道: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即大同社会。隐:消逝。②货力:财物。③大人世及:贵族世袭大人指国君。材料二: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