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一、选择题1.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解析:材料反映魏晋时期改变了汉代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的情况,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样会导致地方僚属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必然导致官僚众多,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答案:B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司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王与司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东晋之后,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答案:A3.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解析: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这说明当时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无从体现,排除。答案:B4.杜佑《通典》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统治阶层更迭频繁C.中央官吏管理疏漏D.地方管理体系不当解析:“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可见强调安禄山在地方拥兵自重造成叛乱的局面,故选D项;“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材料没有强调一定是边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内部的调整问题,排除B项;“地逼则势疑”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官吏管理”,排除C项。答案:D5.《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解析:“各执所见”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并非相互倾轧,故A项错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是在清朝,故B项错误;根据“鲜有败事”可知这一制度一定程度减少了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答案:C6.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烦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财力足够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阶层的流动性有限B.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具有封闭性D.违背了公平原则解析:材料中“烦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财力足够进行多年的学习”说明科举制所需要的过程、时间和财力等限制了普通民众,从而说明科举制对于阶层的流动性有限,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科举制对于平民等级观念的改变信息,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公开选拔,不是封闭选官,故C项错误;科举制比过去选官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答案:A7.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解析:“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与材料中“建安元年(196年)”北方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