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寒假作业一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2.《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是()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3.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4.《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据此推断()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5、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的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建立了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B、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6.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官僚制度已经建立B.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C.郡下设县已成定制D.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7.《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8.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9.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落后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10.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11.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12、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三公九卿制的废除B、地方势力的削弱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13.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佐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15、“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分化事权B.频换丞相C.重用亲信D.废除宰相16、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