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16班,含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Cu:64O:16Cl:35.5C:12N:14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核反应不仅能发电也能制造元素.2016年初国际上确认,利用原子核间的撞击已制造出原子序数分别为113、115、117和118四种新元素,填补了目前元素周期表的空白,其中113号元素与Al元素处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核反应发电实现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B.115号元素一定是处于C.117号元素与F、Cl、Br、I均处于VIIA族D.四种新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不同周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核反应发电是核能转化成电能,A错误。B、115号元素位于第ⅤA族的金属元素,B错误。C、117号元素位于第ⅦA族的元素,C正确。D、四种新元素都在第七周期,D错误,答案选C。考点: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2.将X气体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Y气体,有沉淀生成。X、Y不可能是()选项XYASO2H2SBCl2CO2CNH3CO2DSO2Cl2A.AB.BC.C【答案】B【解析】A.发生2H2S+SO2═3S↓+H2O,有沉淀生成,故A不选;B.二氧化碳不和BaCl2溶液反应,通入氯气不能反应,无沉淀生成,故B选;C.2NH3+H2O+CO2═(NH4)2CO3,(NH4)2CO3+BaCl2═BaCO3↓+2NH4Cl,故C不选;D.Cl2+SO2+2H2O═H2SO4+2HCl,H2SO4+BaCl2═BaSO4↓+2HCl,故D不选;故选B。3.在通风厨中进行下列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步骤现象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比Ⅰ、Ⅱ中的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Ⅲ中的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答案】C【解析】Ⅰ中由于稀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与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硝酸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无色气体NO,遇到空气时,发生反应:2NO+O2=2NO2,气体变为红棕色的NO2,选项A正确;在Ⅱ中浓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常温下将铁、铝钝化使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薄膜,对内层金属起保护作用,从而防止金属的进一步反应,这恰好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C错误;Ⅲ中将金属铜放入浓硝酸中,Fe、Cu及浓硝酸构成原电池,由于铁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因此铁为原电池的正极,铜为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变为Cu2+,在正极上溶液中的NO3-得到电子被还原为NO2气体,因此会看到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根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判断Fe是否被氧化,选项D正确。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的反应的规律、现象及应用的知识。正确理解好常温下浓硝酸将铁、铝钝化是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不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甲~庚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己的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有强脱水性,甲和丁在同一周期,甲原子最外层与最内层具有相同电子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丙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28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庚<己<戊C.常温下,庚和乙形成的化合物易溶于水D.丁的最高价氧化物不与任何酸反应【答案】A【解析】己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有强脱水性,则为浓硫酸,可知己为S元素,结合位置关系可知丁为Si,丙为B,庚为F,戊为As;甲和丁在同一周期,甲原子最外层与最内层具有相同电子数,则甲为Mg,可知乙为Ca元素;A.丙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为33-5=28,故A正确;B.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庚>己>戊,故B错误;C.常温下,庚和乙形成的化合物为CaF2难溶于水,故C错误;D.丁为Si,丁的最高价氧化物为SiO2,可与HF反应,故D错误;故选A。点睛: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及应用,把握信息及元素的位置推断元素为解答的关键;己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有强脱水性,则为浓硫酸,可知己为S元素,结合位置关系可知丁为Si,丙为B,庚为F,戊为As;甲和丁在同一周期,甲原子最外层与最内层具有相同电子数,则甲为Mg,甲、乙同主族且相邻,可知乙为Ca元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