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用牛力耕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2.“化繁为简”是图示法教学的一大特点。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A.分封制B.个体农耕C.集体劳作D.自然经济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4.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5.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漕渠D.白渠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7.“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8.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9.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10.“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反映的生产关系是()A.租佃关系B.自给自足C.互助关系D.雇佣关系11.明清时,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C.经济结构发生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1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3.下图是甲骨文中四个字,依次是“桑”、“蚕”、“丝”、“帛”。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③本材料可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A.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③1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早在西汉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B.景德镇在元代是全国制瓷中心,已能烧制多种彩瓷C.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并且已经输往国外D.明清时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