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B[“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作,材料中“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实现国家统一的标志是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2.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A[除了四大学派,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众多学派影响较大,说明各派受众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3.(2017·威海模拟)《中华文化史》一书中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A[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4.(2017·蚌埠质检)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A[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信息,故D项错误。]5.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虞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D[根据材料中“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可知,孔子主张用战争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虞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说明孔子反对的缘由是维护贵贱的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以礼乐教化百姓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C项错误;孔子反对赵氏、鲁国季氏、田氏的做法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6.《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A[材料“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表明法家思想源于道家,故A项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黄老学说”,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故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