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晏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王国维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宋词佳句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词的常识之起源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发展于晚唐五代,昌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词的常识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目前现存的词牌数有一千多个。常见的有:《水调歌头》《沁园春》《破阵子》《蝶恋花》《如梦令》《念奴娇》《西江月》《渔家傲》《虞美人》《满江红》等。词的常识之结构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如梦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词的常识之流派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李煜、晏殊、周邦彦、秦观等。婉约派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词的常识之流派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等。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悲壮慷慨、崇尚直率。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王安石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而笔调闲婉,音律谐适,词语雅丽。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著有《珠玉词》。填一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赏析上阕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新的是唱词,旧的是天气和亭台,新词旧景对比,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些许的伤感。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慨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赏析下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触景生情。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主旨本首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