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西高2011年5月月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列各家思想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2、图1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下列对此竹简的创作年代推论相对合理的一项是()A.从来源看是汉墓出土肯定是汉代创作B.从材料看是竹简肯定不是东汉以后创作C.从内容看是《论语》肯定是春秋时期创作D.从字体看是隶书肯定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创作3.“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4.朱熹在福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他的历史地位是()A.开创了宋明理学B.开创清代考证学之先河C.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D.建立心学理论5、2011年中国两会召开期间,世界媒体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热议的建设“幸福中国”问题,认为“以民为本”、“让人民更幸福”将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以下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点能够体现“民本”思想的有()①孔子的“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②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⑤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④⑤D、①②⑤6.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C.胶泥活字印刷术的诞生D.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图17.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不适宜的是()A.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B.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D.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8.右图4是清·郑板桥《墨竹图》,下列解读正确的一组是()①集绘画、文学、书法和篆刻为一体②追求抒情写意风格③体现了作者个性和多方面的文化素养④画面气势雄壮、意境深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9.诗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与“风骚”一词来源无关的是()A.诗经B.离骚C.楚辞D.汉赋10.“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诗赞誉的是唐代大诗人A.社甫B.李白C.白居易D.陆游11.《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A.爱国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12、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不可能做到的是A、用火炮抵御金的进攻B、阅读章回长篇小说图4C、亲手触摸罗盘针模型D、欣赏到苏轼的作品13.“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书指的是()14.严复是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近代历史名人,其主要成就是()A.翻译《天演论》B.领导实业救国C.领导新文化运动D.编写《海国图志》15、《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16.“为主义而来,为主义而去”是李大钊革命一生的生动写照。这里的“主义”是指()A.自由主义B.改良主义C.马克思主义D.无政府主义17.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8.“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兄弟。”与这句话直接有关的信息是A.五四爱国运动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毛泽东思想诞生D.中国共产党诞生19.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