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第一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有牌坊一千多个,被誉为“中国牌坊之乡”。牌坊多建于祠堂前或村口,起着教化族人、警示来着的作用。从徽州设立的牌坊可以看出()A.徽州是江南文化重地B.徽州的宗族观念浓厚C.徽商是捐建牌坊主力D.徽州人崇尚高官厚禄2、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A.禅让制B.宗法制C.中央集D.世袭制3、孙中山曾对科举制发表以下看法:“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对此,一下说法正确的是()A.科举制之前实行的是察举制B.科举制度在唐朝正式建立C.唐宋至明清的科举考试“不合时用”D.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被杀的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5、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导致了地方割据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要全面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7、1902年杨延栋在《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中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该观点的实质是()A.领事裁判权撤废关系到中国主权的恢复B.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C.通过修订不平等条约以废除领事裁判权D.通过改正条约实现救亡图存8、“外滩是每位游客在上海的必到之处,浦西原公共租界的近代建筑群充满了美感与历史的沧桑感。每一幢建筑,都几易其主,一砖一瓦,仍流露出当年的那份繁华。当年租界,当时商行,当初繁华,至今犹存其风貌。”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B.《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C.《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设立“使馆界”的特权D.《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居留特权9、有辛亥老人痛心地说:“(大家)不知革命的目标原为争取政权,将政权拱手让人,以为应功成身退”。这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A.革命党人自身的软弱性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D.对革命的目标认识不够准确10、“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盲目与排外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11、1905年,慈禧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对这段话理解最恰当的是()A.当时中国革命形势高涨是促使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重要原因B.清政府统治者真正目的是通过表面的立宪维护实质的专制C.清政府决心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建立真正的君主立宪政体D.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需先行调查谨慎进行12、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