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大自然的语言》初稿●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1.默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3.竞赛激励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比赛二、读书找答案比赛1、检查自此预习情况。2、分组默读课文比赛。3、按组解决课后问题。4、按顺序评价。三、探究比赛1、作者把道理说得有条有理,他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四、大显身手比赛1、作者在说明物候的科学道理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找出一两个,说说有何作用?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什么道理?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五、谈天说地比赛1、同学们自己说一个大自然的语言现象,并说说这个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2、我们对于大自然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课后反思:16《大自然的语言》定稿●教学目标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学方法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2.讨论法、点拨法。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设计(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