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两小儿辩日》教学环节教学三维目标要求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难点多形式朗读课文,感受“辩斗”的语气。教具准备PPT;预习案课前预习(内容、要求、方法指导等)1、熟读课文。2、查阅有关孔子和《列子》的资料。3、疏通本课文言字词。课堂展示(展示预习成果、体现重难点、反映问题等)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3、重点字读音:盂(yú)沧(cāng)孰(shú)汝(rǔ)多知(zhì)乎(此部分重在引导学生落实课前预习,展示预习成果,因此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课堂合作探究(研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易错点等)一、寻“日”1、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到文中带“日”字的句子。(提醒学生边听边勾画)2、引导学生朗读带“日”的句子,老师板书重点信息。(共8句子,每人一句,鼓励学生依次朗读)3、思考:这8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是一个什么字?(辩)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是什么?(辩斗)二、辩“日”1、同桌辩斗(怎样才是辩斗呢?建议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读出韵味。)(学期估计:学生能基本体会语气,读出“辩”的意味,但大多数学生估计难以读出“斗”的意味。)2、两生展示(鼓励学生细细品味,读出“斗”的意味,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师生点评。)(学情估计:有些学生可能会把“斗”理解为只是声音大,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3、师生辩斗(老师扮演其中一小儿,与学生辩斗)4、思考:这一辩,辩出了什么呢?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明确:童真、细心、实事求是……)拓展升华(考虑不同学生实际,安排一些稍高层次的问题)三、探“日”1、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说说你对这个现象的看法。2、设想你是孔子,当听到两小儿说“孰为汝多知乎?”时,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用现代文写自然驾轻就熟,如能用文言文写,将更加精彩。)3、作业:背诵课文;积累本课文言字词板书设计]晨午一儿:近(大)远(小)辩斗孔子不能决也智一儿:远(凉)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