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这表明西周时期A.分封制度瓦解B.音乐教育普及C.冶铁技术发达D.等级制度森严2.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4.东周时期,各国相继扩大征兵范围,执行作战任务的军人,不但从“国人”每家一名“正卒”延伸到“余子”,而且还扩大到原只肩负力役的“野人”。各国纷纷在既有城墙外修筑外城“郭”,以扩大城区范围,建立户籍制度。各国也先后颁布成文法律,以普遍、一致的条文保障平民利益。这些变化共同体现了A.战争的频繁B.平民的崛起C.法治的兴起D.专制的强化5.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A.人民习惯了压迫B.王朝财力充裕C.国内上下一心D.实现了中央集权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7.与宋朝地方分权不同,元朝行省制建立了“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但仍然长期发挥了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作用。主要是因为A.元朝把地方按地形划分出众多面积小而弱的行省B.影响元朝中央统治的主要是蒙汉之间的民族问题C.元朝蒙古族政权主要靠武力镇压地方割据势力D.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与最高地方官府两重性8.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建议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行停止,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利交给总督、巡抚。这一措施A.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B.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反映了地方行政与监察权利的平衡9.“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B.儒生把持官员选拔C.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D.汉初实行休养生息10.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A.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11.乾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B.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D.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12.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