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成安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1.5×40=60分)1.观察下面材料,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A.三哥(20岁)B.四哥(14岁)妾一(侧室)C.大哥(25岁)妾二(侧室)D.二哥(22岁)2.“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B.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3.《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C.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D.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指的是西周推行的()A.氏族制B.分封制C.禅让制D.宗法制5.每年春运期间都会出现大量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情况,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注重亲人团聚密切相关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世袭制6.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7.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皇权不断加强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8.战国时期已开始形成职业官僚制度,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B.“大人世及(袭)以为礼,城郭沟地以为固,礼仪以为纪。”(《周礼》)C.“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王霸》)D.“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孟子·万章》)9.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这说明()A.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B.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C.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D.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10.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A.秦汉隋唐B.西周秦汉C.西周隋唐D.秦汉明朝1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吏治最腐败,王朝面临全面崩溃之日,也就是外戚、宦官专权之时。翻开二十四史,吕氏夺权、慈禧临朝;明代刘瑾专权、清末李莲英弄权等外戚、宦官干政事件屡见不鲜。很明显这是破坏政治一体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往往规律性的出现在古代政治之中,究其原因,根本在于:()A、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B、外戚和宦官权力欲膨胀C、皇权不断扩大D、皇帝宠信12.虎符是古代的兵符,是帝王或将帅授予下属调动军队的凭证。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能够体现后世统治者替代虎符作用的制度设计是A.秦朝设立太尉B.隋唐设立三省C.宋代设枢密院D.清代设军机处13.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依次指的是()A.宗法制和郡县制B.分封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宗法制D.郡县制和行省制14.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部分后,不难看出秦朝以后中央机构分工的突出特点是()A.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B.儒家思想长期影响政治形态C.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皇权并重D.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垄断15.“中国式建筑是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