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练习【知识掌握】1.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三大战役时机成熟的表现有()①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②战略反攻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为决战创造了条件③解放区的土改基本完成④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以下事件被称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的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B.解放军突进中原C.三大战役的胜利D.国民政府被推翻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B.全国性反攻时机成熟C.发动人民支援革命战争D.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经济发展4.解放战争第二年把战略主攻方向定在中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全面内战从此处打响B.国民党军队防守薄弱C.拥护革命的群众基础好D.控制中原可威胁南京5.下列重大变化中,不是发生在1947年的是()A.国共关系由军事上内战到政治上完全破裂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到没收地主土地D.解放区军民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到夺取大中城市为主要目标【能力提高】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将反攻的主要方向选择在大别山,目的是()A.为淮海战役作准备B.为渡江战役作准备C.对南京和武汉造成直接威胁D.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2.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D.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3.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商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作用D.解放区实行了土改4.解放战争中,决战时机成熟的标志()A.大别山根据地开辟B.敌军集中兵力重点防守C.土地改革全面完成D.蒋介石要求和谈5.陈毅在《吟反攻形势》中写道:“……关陕伐孤张天网,辽吉猎虎布火雷。谭许胶河收一战,苏鲁前线逼两淮。……”其中“苏鲁前线逼两淮”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B.陈赛、谢富治挺进豫陕鄂边区C.陈毅、粟裕进攻豫皖苏地区D.淮海战役成功【延伸拓展】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了土改。据此回答第1题~第3题:1.194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政策代替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其主要原因是()A.农民渴望获得土地B.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2.与《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无关的是()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C.保护中小商业者D.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表明()①主观应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②政策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③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④矛盾是对立统一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A.社会性质的变化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C.民主革命纲领和任务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5.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改变土地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A.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依靠贫农雇农和中农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真题演练】1.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1997年上海高考题)2.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A.全面进攻解放区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2000年全国高考题)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A.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期间B.进行战略反攻期间C.三大战役期间D.渡江战役胜利后(202年全国高考题)4.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2001年春季高考题)5.结合《天朝四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