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一、教材分析首先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这一部分我将分为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个内容。1.第一个内容教材定位,《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的内容。本课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小学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将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知识与技能:①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②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规律,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③能正确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过程与方法: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交流等经验,感受除法意义的扩展过程,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3.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重难点设置如下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读写有余数的算式,理解余数比除数小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二、学情分析我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将从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三方面对他们进行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知识基础方面,他们已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了解了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在认知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处在初级阶段,他们难以发现学习中的细节问题,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培养。三、教法与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讨论发现法,对应的学法是观察法、比较发现法、合作讨论法。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践操作,探究新知”、“巩固练习,体验快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我会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学校组织的口算比赛中,军军和小朋友们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励给军军10支铅笔,军军想:这10支铅笔可不是我一个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分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2.学生发表意见,并达成统一认识:平均分,即每人分的同样多。3.每人分的同样多,可以怎样分?学生思考回答:每人分2支、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等老师继续提问,每人分2支,能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支呢?等等,不如我们动手分一分吧!设计意图是: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既能让学生知道分享是快乐的,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数学意义。第二个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分一分(1)教师赠送小法宝(课件出示记录表),分析表格,请一名学生上台示范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师生共同在表格中记录结果。(2)学生自主活动,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代替铅笔,用以上的方法自己动手分一分,并记录结果。教师巡视指导。这里分铅笔活动的示范和指导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表格可以让学生有序思考。2.说一说(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2)根据分的结果把他们分类,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3)小结分类结果:10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课件出示表格)设计意图:对分的结果进行分类,突出了对有余数的除法平均分后有剩余这一特点的感知。3.写一写(1)观察表1,对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用算式...